网易裁员绝症员工事件背后 行业原因更应引起重视


1123日,一篇题为《网易裁员,让保安把身患绝症的我赶出公司。我在网易亲身经历的噩梦!》的文章刷爆全网。一名网易游戏前员工称在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,遭遇公司暴力裁员,其中包括逼迫、算计、监视、陷害、威胁,甚至被保安赶出公司等。

1124日晚,网易公司公关部就此事做出回应,称公司从集团层面安排了专项小组了解核实。25日,网易再次回应事件,表示该员工绩效确不合格,但对公司不近人情等行为道歉。25日晚,网易发布内部说明,确认涉事员工属于“网易游戏天下事业部(杭州)”,详细列出了该事件全过程,称此事件处理过程长达8个月,涉及多方交涉。员工曾要求支付61万赔偿。

事件关注度高,舆论热度回落慢

截至1127日,南方工报舆情工作室共监测到与“网易疑似裁员绝症员工”相关的网络新闻5227篇,报刊54篇,论坛724篇,微博6804篇,微信3979篇,APP2599篇。

1123日,网友刊发文章称自己在网易游戏遭遇多种不公平待遇,该文章在24日开始在社交平台流传。但由于事件发生在周末,所有大众媒体均未关注,只有在微博平台上升温明显。即使在24日晚,网易首次回应事件,也并未引爆舆情。到了1125日(周一),各个平台媒体开始关注事件。此时网易游戏再次针对事件发表声明,引起了更大的舆论反应,事情热度走高至顶峰。截至1128日中午,话题#网易回应暴力裁员事件#阅读数达到1.2亿,#网易致歉#阅读数达到6.9亿。

各个平台的数据均在25日达到最高峰,而微信因平台限制,具有延后性,在26日才达到最高峰值。舆论数据波峰几乎呈直线趋势,直至26日才有轻微起伏。

1126日,多个自媒体发表“网易暴力裁员”的相关言论,事件持续发酵,但舆论热度已逐步回落。值得注意的是,平媒在事件发生过程中,没有表现出太大的热情。

全网各行业媒体及企业积极蹭热点

网易公司为我国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互联网企业,事件发生后即受到网友关注,迅速引发舆论反应。各个媒体平台和其他互联网公司都蹭起热点来,报道时主要从事件本身、法律层面、企业运营层面、制度保障、人性关怀等几个角度切入。

①主流媒体报道关注事件本身

大部分主流媒体在事件最初发生时,将关注点放在事件本身,以客观描述为主。这类文章主要介绍当事人是网易的一名游戏策划,在患病后,遭遇网易“逼迫离职”,受到刁难、陷害、威胁等。作为平衡报道,这些文章也简述了网易公司一连发出三次回应,解释事件并向该员工道歉的情况。

②行业媒体从企业运营层面解构网易

不少财经媒体和自媒体从企业运营层面解读事件。其中“时代财经企鹅号”刊发的《暴力裁员只是冰山一角,网易迎来至暗时刻?》一文称,从2018年年中开始,“中国互联网行业进入寒冬期”被舆论频频提及。各方资金对互联网行业的投资都更加谨慎小心,在无法扩展出新的消费需求领域,没有现象级游戏出现的网易,承受更大的投资方压力。该报道联系上今年上半年网易严选广州团队“优化”的情况,指出网易或已触碰到业务增长的天花板。

③从法律层面切入,企业应学会依法裁员

西安网文章认为,企业裁员或辞退无法胜任工作的员工,属于正常行为。但是,企业裁员、和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操作必须遵守法律法规,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和前提。从法律角度说,网易这种裁员做法已经违法。最关键的是,不管何种情形,企业都不能与患有疾病还处于治疗阶段的员工解除劳动合同。

④追问重大疾病保障之失,呼吁填补制度漏洞

《新民晚报》发表评论文章称,中国过去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,很多劳动法律问题在中国经济的高速迭代中显得不那么突出。当下,中国经济面临国内、国际新环境,特别是一些行业面临“严冬期”,该是紧抓重大疾病保障的时候了。从“网易暴力裁员”事件中,我们该想想怎么补上制度漏洞。

⑤翻炒网易“裁员黑历史”,认为网易裁员缺乏人道

《经济日报》文章称,今年以来网易裁员的消息不断爆出。今年3月,有媒体报道称,网易裁员痛下狠心,校招、实习一个不留;今年7月,又传出网易游戏裁员10%,之后被网易否认;就在此前不久,“网易裁2019年应届生”的消息还在脉脉上引起热议。之后几天,网易裁员的消息几乎刷屏,一些网易前员工发帖吐槽自己被裁的经历。

也有资深媒体人评论认为,大公司裁员并不罕见,但在中国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里,网易在裁员这方面做得不够好,“一切从经济利益出发”。

⑥互联网公司纷纷冒头“蹭热点”

多家互联网公司就事件表态,晒出自家“福利”,与网易“划清界线”。京东CEO刘强东宣布,京东员工在职期间遭遇任何不幸,公司将负责子女费用到22岁。陪我APP董事长兼CEO孙宇晨在事发后也发微博称,他负责网易离职员工看病的钱。广州多益网络董事长、网易游戏前高管徐波更称“涉事员工如果来广州接受检查治疗,愿意捐赠最多100万元承担其医疗费用”。

舆论主流倾向负面,占比93%

该事件在微博平台吸引了大量网友展开评论。从评论中看,舆论主流倾向负面,占比93%。两成网友“质疑公司绩效造假”,认为是公司为了打压该员工,故意将其绩效分打成不合格。只有7%的网友“力挺网易”,但有网友认为这部分人群是网易雇佣的“水军”。44%的网友从事件本身延伸到职场生存的讨论中,认为在目前国内资强劳弱的大环境下,员工无法抗衡企业,并希望无偿加班问题能得到重视。值得注意的是,有4%网友“质疑企业工会的作用”,认为工会在事件中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
值得重视的几个风险点

网易暴力裁员引发轩然大波。网易的回应非但没有释清质疑,反而引发了更严重的舆情反弹。在被裁撤员工“抱团取暖”、公众同情弱势群体的舆论环境下,此次事件存有几个风险点需要引起重视。

一是针对网易说明中的“绩效考核不达标被辞退”问题,不少网友质疑绩效考核造假。网易公司指出的该员工绩效不合格,却没有有力的举证,与该员工所说的绩效多次排名组内前二存在分歧。

二是网易公司回应声明态度不端。文本中认错与反思的篇幅,明显低于为自身开脱,甚至自我表扬的说辞。澎湃特约评论员也指出——网易此次回应避重就轻,并不具有说服力。舆论认为,如果真要撇清嫌疑,就必须拿出更多实锤证据,而非在回应中玩文字游戏和公关套路。

三是当前该事件的关注焦点变为该员工的治疗问题。如果治疗不顺利,或许会再次引爆舆论。

四是比起舆情本身,舆情背后的原因或许更应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视。游戏行业普遍存在“行规代替法律”的现象,如加班不计算工时、只按项目进行人员调整等问题,亟待解决。文章爆屏的原因或许是,网友们同情这位网易员工,也是在关注自己的权益——因为说不定哪一天,他的遭遇也会在自己身上上演。

事件最新进展

1129日,网易发布公告再次致歉,并表示双方已经达成和解,强调此次事件是对公司的重大警醒,将从严处分各环节责任人。

公告强调,基层员工关怀必须做得更到位,将“帮助困难员工及家属申请专项帮扶基金”;还将“在绩效复核环节中新增360度环评、跨部门专业评委等制衡措施,弱化主管主观评判占比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