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南海I号”“文物医生”耿苗:
修复文物让我很有成就感
耿苗
首届“阳江工匠”、文物修复师。今年36岁。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专业,曾在上海一所职业学院当老师。2011年,随丈夫来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,踏上修复文物之旅。
文物修复师就是文物的“医生”。不仅要把“病”看好,还要写“档案记录”,万一“复发”或者有别的病症,还可参考以前的“诊断”情况。——耿苗
今年是“南海Ⅰ号”发现32周年,也是它被“整体打捞”12周年。日前,“南海Ⅰ号”文物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。在海水中浸泡了800多年的龙泉青瓷散发出温润如玉的光泽,令人叹为观止。但这些文物刚出水的时候,可没有这么“光彩夺目”。
2007年,沉睡了800年的“南海Ⅰ号”在阳江市东平港以南大约29海里的一片海域被整体打捞出水,后被移送至一座形似“水晶宫”的博物馆。今年8月6日,“南海Ⅰ号”船舱内货物全部清理完毕,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,这其中,很多文物都亟待修复。
在位于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(又称“南海Ⅰ号”博物馆)的实验室里,首届“阳江工匠”、文物修复师耿苗每天都在为”古沉船“的出水文物作“脱盐”体检,精心修补。据悉,经她手“复活”的文物有100多件。
修复要做到“远观一致,近看有别”
耿苗说,“南海Ⅰ号”出水的文物以碗和碟子为主,釉层温润,尤其是出水的浙江龙泉窑的青瓷。“你看,这个就是浙江龙泉窑的青瓷。”在实验室里,她拿着一个破损的青瓷碗向笔者介绍,“此碗已经经过清洗和脱盐,我们需要粘贴脱落的部分,补配缺失的部分,最后上色。完成这些步骤,至少需要1个月。”
耿苗说,修复要做到“远观一致,近看有别”,不能过度干预,要尊重文物本身,还原事实,不能进行艺术创作。只有针对非常稀缺珍贵,而且是市面上、博物馆里很少见到的文物,修复师们才会进行不可识别的修复,这么做是希望还原它的原貌。
“我们不能凭空猜测器物的原状,比如这个碗,缺失的部分肯定是莲花,但是你不知道它有几瓣花,是向上生长还是向下生长的,所以我们不能凭空把这些图案做上去。” 耿苗解释道。
在实验室的桌上,摆放着各种化学药品、环氧树脂胶、胶棒、竹签、手术刀、牙刷、喷枪、画笔等,这些都是耿苗修复文物时要用到的工具。
修复工作的难点在哪儿?耿苗认为是补配和上色。补配要选用合适的材料,比如环氧树脂,顺着文物外形的弧度在缺失的部位填充修补,磨高补低,反复调整,24小时固化后再打磨平整。
在她眼中,每件出水瓷器都是不同的个体,而文物修复师就是文物“医生”,让破损的文物获得新生。“不仅要把病看好,还要写档案记录,万一复发或者有别的病症,还可参考以前的诊断情况。”耿苗说。
自行设计文物脱盐保护方案
笔者了解到,“南海Ⅰ号”的文物挖掘出来后一直在考古队,今年才移交到“南海Ⅰ号”博物馆。这些文物中,出水的瓷器因年代久远和海水浸泡而受损,修复一般要经历拍照存档、清洗铁锈、脱盐、补配、上釉等若干步骤。“脱盐是文物修复及保护的关键。瓷器在海里浸泡了800多年,饱和的盐分进入瓷器体内,捞上来后如果暴露于空气中,盐分就会结晶。”耿苗表示,遇潮湿天,盐分又重新进入瓷器体内,这样反反复复,对瓷器有很大损伤。
如今,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对文物进行脱盐。在脱盐室,成百上千的文物按编号沉浸在脱盐池中。耿苗拿起仪器检测文物的含盐量,并与电脑中的数据对比,“脱盐分静态脱盐和超声波脱盐,打捞上来的很多文物都破碎了,如果用超声波,很容易破坏文物,所以把这些文物放在脱盐池中,静态脱盐是最保险的。”耿苗说。
脱盐室还摆放着在线监测可编组移动式文物脱盐装置及其应用,这都是耿苗发明的。但这些装置有什么用呢?原来,“南海Ⅰ号”出水的文物由于数量大、材质类型多,为了尽快脱除文物内部的盐分,需要建立大型的脱盐专用装置。但大型脱盐装置受场地的限制,无法顺利实施。为此,耿苗根据“南海Ⅰ号”出水陶瓷器的保存状态及实验室相关条件,结合发掘现场积累的工作经验,设计了一套脱盐技术解决方案,大大提高了脱盐效率。
文物的修复过程很漫长,单是脱盐这个环节就要一两个月。每天修复文物会不会枯燥?“不会啊!我很高兴能近距离接触这些文物,如果修复它们,很有成就感。”耿苗笑着说,每件文物承载了很多历史信息,对历史研究方面有重要作用。“比如一件文物原来可以保存500年,通过我们的双手,可以让它保存1000年,甚至更久。让后人更好地研究文物,这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和意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