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厂医回归”,有利于缓解职工看病难

深圳宝安区是产业大区、务工大区,约有270万产业工人工作生活在各园区、企业内。然而,由于工业园区常常远离市区中心地带,加之工人们遵守着严格的上下班时间,就医成了他们的难题。

园区工人就医遭遇四大问题

据反映,产业工人在生病时不仅要忍受病痛折磨,还要承担更多的经济损失,而且常常难以协调上班时间和就诊时间的冲突,具体有如下几个问题:

一是时间协调难。工人们上班时间无暇看病,下班后却又错过了医院门诊时间。

二是就诊耗时长。医院挂号候诊时间较长,即使是小病小痛,工人们看病也要花费半天甚至一整天。

三是请假没收入。请假就医对产业工人经济收入影响很大。他们不仅拿不到全勤奖,请假当天通常也没了收入。

四是延误成重症。有些工人出于经济或者其他考虑,自行买药治病,延误病情治疗的时机,最后变成更严重的病症。

可延展职工之家职能,增设“健康小屋”

目前,宝安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,基本实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;但工业园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则相对滞后,给产业工人就医看病造成困扰。

以前,在企业、工厂里头设置医务室或者建立职工医院的“厂医”制度,曾广泛存在过。后来,随着社会医疗机构和功能逐渐整合及独立,“厂医”也随之离开了职工身边,但职工对医疗保障的客观需求却不曾减少。因此建议恢复“厂医”制度,破解产业工人就医难题,构建高水平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。

一是统筹规划医疗卫生资源,做好园区健康保障服务。倾斜财政支出,做好预算安排,将其纳到民生实事项目中去,统筹规划医疗卫生资源进入产业工人集中的工业园区,有效解决产业工人看病就诊难题,让工人们“小病不出厂、急病有所控”。

二是延展职工之家职能,增设“健康小屋”。充分利用街道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网络,依托各级工会组织搭建的职工服务基层平台体系,延展职工之家职能:增设“健康小屋”,配置常见医药用品和常规体检体测设备;打造公共卫生安全宣传阵地,给职工群众普及医药常识,做实做细职工健康服务工作。

三是邀请医疗专家队伍进驻,完善工会医疗保障服务制度。借鉴工会法律援助服务制度,加强跟正规医疗机构的沟通合作,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,邀请医疗专家定期定时到“健康小屋”坐诊,根据职工就诊情况和需求程度,更新产业工人常见疾病救助目录,逐渐完善工会医疗保障服务制度。

作者单位:邬云,深圳宝安区总工会;马大为,南方工报社

 

●他山之石

今年6月《工人日报》报道,上海市总工会、市卫健委为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,计划在全市产业园区推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。先行一步的携程工会在公司设立“厂医”后,职工不出公司就可看病拿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