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下国企工资制度的若干弊端
近几年,我国企业工资制度在不断推进,在经过多年深入探索后, 已经初见成效。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,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。
工资形成机制分析
从我国基础工资结构和运行机制角度分析,我国工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,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,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开始运行合同制,该结构虽然是试行,但是对于我国工资结构和运行模式具有深远的研究和指导意义。
但同时,这样的运行机制也决定了企业和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,形成了定性的框架,在实际劳动合同中, 只是集中标注了两者的从属关系和劳动结构,对于实际利益关系研究并未深入。这就导致我国劳动合同机制运行结构中公司分配结构随意性非常强, 且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总是被动接受, 没有自主意识,也导致劳动者作为劳动合作关系中的主体地位遭到破坏,形成了单一化隶属性质的合作关系。
职工收入构成分析
在对实际工资框架进行分析过程中,由于工资性收入占据的实际比重并不大,主要是由津贴福利、医疗费报销、住房公积金以及商业保险等项目进行填充, 实际工资收入所占据参数比例非常小。
虽然, 福利优厚对于员工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, 但是这往往是需要代价的,各种福利性收入要和员工本人的工作时间、身体状况、工作岗位等一系列因素挂钩,这就导致工资出现严重不均,素质低、年岁高且身体情况不佳的员工为了获取更多的福利收入不退岗,有能力但是资历浅的年轻人由于收入过低、机会太少等一系列因素无法发挥特长,使得一部分优秀员工跳槽到工资待遇根据工作能力评定的私企。
工资增长机制分析
在我国国有企业运行过程中,由于企业内部设立了监督约束机制,导致无论企业经营状况如何,内部员工的工资都不会有太大变动,就算是有,也是只上不下,这就使得国有企业陷入两难境地,若是面临巨大经济危机,员工工资标准依然居高不下, 就只利用拖欠工资的方式解决。
工资分配政策分析
在我国,工资分配机制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, 需要和绩效以及指导性工资总额建立联系。然而, 在国有企业实际运行结构中,指导性工资总额计划的实效性并不强, 对企业运行的约束力不大,这就导致计划经济结构中企业员工工资水平较低,且整体增资机制运行滞缓, 甚至导致灰色收入频出。这无疑加大了国有企业进行合理化工资分配机制调控的难度,也导致整体运行结构和市场需求不符。
工资政策对自主权影响分析
在国有企业运行结构中, 由于固定工资模式影响,导致效益差工作能力较低的员工一样可以领取到对应职位的工资。所以,国有企业内部出现了不干活、干闲活仍然收入固定的现象, 这不仅影响了整个企业的运行节奏,也导致企业的实际效率受到影响。长此以往,企业内部会出现大量闲散人员, 实际绩效项目不能得到有效提升, 必然会致使国有企业逐渐衰败, 甚至出现倒闭的可能。
作者单位: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